新闻中心

学校成果获“2024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4-11-05 浏览量:

11月2日至4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在重庆召开,我校副校长邹小波带队参会。我校食品无损检测与智能加工团队的研究成果“超声相控阵食品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开发”入选“2024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研究成果“传统主食工业化制造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本届年会以“使命驱动下的食品科技与发展”为主题,开展40余场活动、300余位专家作大会发言和专题报告,多维度探讨前沿科技,分享科技成果,全面展示新时代我国食品科技的高水平、新风采。大会期间,发布了“2024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并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颁奖。

我校邹小波教授带领的食品无损检测与智能加工团队,长期致力于食品、农产品品质安全智能化检测前沿新技术与新装备研究,形成了理论攻关、技术突破和装备创制三位一体的鲜明特色。

“超声相控阵食品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开发”以邹小波、石吉勇、李志华等为主要完成人,该进展针对传统食品增材制造打印效率低、并行能力差等问题,开发了超声相控阵快速打印技术与装备,通过相控阵声场构建控制力场完成材料路径引导,具有高效、无接触、易并行等特点,并能兼容不同相态原料,实现了增材制造由挤出式机械控制向柔性电子控制的跨越,为个性化食品智能制造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技术支撑。

“传统主食工业化制造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以张新爱、周晨光、邹小波等为主要完成人,该项目致力于主食制造原料安全品质在线感知、过程控制数字化决策、智能制造关键装备开发,科技赋能我国传统主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发明了主食加工原料风险因子的高灵敏、多模态快检技术,创建了基于多谱学全景筛查的主食加工原料品质控制技术,从源头上赋能传统主食制造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米面主食加工过程传质、传热行为数字化决策新机制,助力传统主食制造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开发了连续式大批量工业米面主食加工核心部件,创制了温度—压力—时间多维控制的主食大产能、连续化智能加工装备的多特征多场景下的成套装备,实现了高品质米饭、面制品的智能化生产。

“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面向国内食品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等广泛征集,每两年发布一次,反映了我国食品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凸显了食品科技发展的引领性和先进性。“2024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基于自主申报、形式审查、答辩和专家评审等一系列程序形成。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设立的专项奖励,旨在表彰和奖励在食品科学技术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促进我国食品科技事业以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该科技奖每两年评审、奖励一次,下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三个专项奖,2024年度经评审共有48个项目获得一、二等奖。此外,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师李欢欢参与的成果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