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世时,我才14岁。今天,打开封存了半个世纪之久的记忆闸门,恍惚间,父亲缓缓向我走来。
我心中的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父亲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的贡献,对我国排灌机械事业作出的奠基性的贡献,我是长大以后才知道的。人们称他为我国著名的农业机械专家、内燃机专家,我国排灌机械事业的创始人,而在我和哥哥姐姐心里,他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是我们家的参天大树。
爸爸的性格非常爽朗,爱说爱笑。他很忙,每天早饭后出门,中午很少回家,晚上也是很晚才回来。即使回来,也是一吃过晚饭就进书房。有时还会通宵达旦地和他的团队工作在实验场地,所以我不是每一天都能见到他。但只要我还没睡觉,他回家第一件事都是来抱抱我,亲亲我,用胡子扎扎我的脸,还喜欢把我高高举起。父爱撒下的那份甜,那份暖,那份欢乐,留存至今。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一回家就从包里拿出几张照片,笑着对我和妈妈说,看看这是谁?呀,是爸爸!照片中,他站在一位神采飞扬、和蔼可亲的人的旁边。“这是周总理,是咱们的国家领导人”,妈妈告诉我。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爸爸他们的内燃水泵研究成果参加了1958年全国农业大会的展览,获得了全国农业科技成果特等奖,他因此获得了周总理的接见。
1963年,在我们全家随爸爸从长春吉林工大来到镇江后不久。一个傍晚,我们家来了很多人,都是爸爸的同事和学生,家里像过年一样热闹。爸爸一进门,大家就把他围了起来,争先恐后地和他握手,和他说话。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听明白,原来爸爸是去北京开了个会,见到了毛主席。爸爸激动地说:“我们和毛主席一起照相了,我握到毛主席的手了!”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他笑中含泪,妈妈也搂着我哽咽起来。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全国人民对毛主席是多么爱戴,能和毛主席握手合影,是多么光荣幸福,多么了不起。后来我才知道,那一次爸爸作为人大代表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我心中的父亲,是一个有着赤子之心、报国之情的人
“文革”内乱的十年,也是我们家最难的十年。不记得有多少个夜晚,妈妈与我披衣而坐。她告诉我,爸爸是忠于自己祖国的,是真心实意想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他这一生学什么做什么,都是以国家的需要为目标的。
妈妈说,出身贫苦农家的父亲早年勤奋好学,仅用六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后来,湖南大学机电专业毕业的父亲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公费赴英留学读研的机会,报考了英国皇家学院航空系两个最好的专业——航空专业与航空发动机专业。他为什么要报考这两个专业?是因为那时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几乎一片空白,他立志要为填补这个空白尽自己的一份力。两年不到,他就完成了这两个专业的全部学业,之后毅然回国,为祖国效力。
1936年,25岁的父亲成为湖南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因为当时的湖南大学还没有航空专业,他暂时到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所航空学校——成都航空工程学校任教。学校条件简陋:没有实验室,没有足够的教练机,没有可供实习的飞机。条件虽简陋,但师生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为组建中国自己的空军而奋斗,学校里教研教学氛围浓厚。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了中国空军的主力。父亲在学校很受重视,一来就上了几门主课,如航空发动机原理、航空学、航空动力学等。后来这所学校被日军发现,不时有飞机来轰炸,学校只能暂时停办,父亲又回到了湖南大学。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石油供应被切断,许多汽车因缺油而停开,汽车改造迫在眉睫,任务落到了父亲和另一位教授身上。为此,父亲的主攻目标又转向了汽车。经过一番严密细致的分析、研究和实验,他们终于研发出一款煤气汽车,为冲破封锁、保证国内特别是西南地区的物资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类汽车一直延用到解放初期,就是我们在老照片、老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头上顶着大煤气包的汽车。接着,父亲又对汽车发动机中的易损零件-活塞环进行了研发,保证了战时国内活塞环的需求。抗战胜利后,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活塞环制造厂。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建设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父亲从未忘记他是农民的儿子,少年时期经历过干旱带来的颗粒无收的灭顶之灾。他担过水,踩过水车,深深体会到水是农民的命脉。这时,已经步入中年的父亲又把研究方向调整到了水利机械,为自己后半生设定了新的人生目标。他立志用水力机械来帮助农民解决水的排和灌的问题,做到既防涝又防旱。他提出了创建中国排灌机械学科的宏大目标,并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他要为农民设计一款大功率、简结构的排灌机械,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会操作。他的初步方案是把内燃机和抽水机的原理进行组合,还为它取了一个好听好记的名字——内燃水泵。“知道我们为什么会从吉林工大调到这里来吗?”妈妈问。我摇摇头,“因为爸爸的内燃水泵试验需要水呀”。
来到镇江农机学院,看着眼前这个新建的学校,简陋甚至有些荒凉,完全不能和我们以前待过的那个吉林工大相比。心中不由升起对父亲和父亲那一代人、以及和父亲一起调过来的学生和老师的敬佩之情,那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一代人。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有一次妈妈拿着一双皮鞋给我们看,崭新的鞋舌上竟少了一大块皮子。妈妈说,在去北京开会的那天上午,爸爸还不忘去实验室里看看。实验时发现某处少了一块垫片,他就把新鞋子鞋舌上的这块皮子割下来用到实验室中去了。鞋带一系,还真看不出来。“他居然就穿着这样的鞋子去北京开会了”,妈妈哭笑不得地说。
我心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心里只有内燃水泵的人
认识父亲的人都知道,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患有多种其他严重病。从妈妈留下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他的血压经常高达200mmHg,已进入第三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心脏病、高血脂和肾病。他小腿浮肿,夜尿增多,眼底发红,手足发麻,疲惫乏力,膝关节腕关节僵硬不灵活,心率常达每分钟100次。他一心扑在他的研究和实验上,加上少年时期就患上的慢性支气管炎,整晚地咳嗽,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又加重了他的高血压。”难怪才50出头的父亲出门都要柱个拐杖,那是防止突然发病摔跤。
我亲眼看到的就有两次,父亲被人用担架抬回家。一次是实验时煤气中毒,还有一次因高血压晕倒。父亲每天吃药不是一颗两颗地吃,而是一把一把地吃。每天早饭后,妈妈都要递给他一大把药片,再把头天晚上准备好的两包药给他放进包里,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他如果中午晚上回不来,一定记着饭后吃药。即便是这样,父亲不仅从未耽误过内燃水泵的研究和实验,还撰写出版了多部航空、排灌机械等方面的教材和专著。
是的,这就是我心中的父亲,心怀祖国情系农民的父亲,一辈子以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以祖国科学发展的需要为己任的父亲!
我经常暗自悲叹,自己得到的父爱太少。可现在回首看去,蓦然发现,那14年的父爱其实陪伴了我一生,影响了我一生。父亲虽然没有机会在我的求学乃至我的人生路上直接给予指导和引领,可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能够在刚读完初二在菜场和工厂工作了7年后、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通过刻苦自学跨进大学的校门,这不正是父亲那种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的传承吗?我在毕业留校走上讲台以后,能够三十五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地投身教学,视学生如己出,视教育事业如生命,这不正是父亲那种执着专一、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的延续吗?
是的,我其实和我身边所有人一样,一生都深受父亲慈爱目光的温暖照耀,一生都沐浴在伟大的父爱之中!(作者为戴桂蕊教授的女儿、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退休教师戴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