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考入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吉林工业大学前身)汽运系,成为全镇的第一名大学生,毕业后顺利留校工作。1962年2月,农业机械部下文决定在吉林工业大学成立排灌机械研究室,试办排灌机械专业。根据我国排灌机械的创始人——戴桂蕊教授的意见,我调到排灌机械研究室担任科研秘书,给戴桂蕊教授当科研助手。
从此,我正式开始了与这位传奇人物共事的日子。当回忆袭来,我愈发觉得应该讲一讲我心中的戴桂蕊教授,讲一讲他的内燃水泵梦。

1963年,吉林工业大学欢送排灌机械专业师生南迁合影
第一排左起第七为戴桂蕊,第二排右起第十为金树德
我与戴桂蕊教授一起共事的时候曾听他讲过儿时的故事。戴桂蕊这个名字是他父亲根据自己的职业取的名。他的父亲是铁路职工,亲自参加了京广铁路粤汉线的修建,铁路修到株洲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昭陵站的站长。一位从农村奋斗出来的青年,破天荒地当了“官”。他父亲怀着一分庆幸二分骄傲来到车站的时候,所有的兴奋顷刻间化为乌有。这个“官”没有一员部下,整个车站就只有他一个人。尽管如此,这个位置还有很多人在窥伺呢!于是这位站长把妻子接过来,工作之余开荒种菜,认认真真地过起小日子。第二年也就是1910年农历3月12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取名为戴子骥,字桂蕊。顾名思义,这位读了几年私塾、研究过一些国学的青年站长,寄希望于他的儿子能够驰骋世界,闻名遐迩,要像桂花心蕊一样芳香。他在车站附近也种了许多桂花树,一到秋天,火车过站,一阵浓郁的桂花香沁人肺腑。
有一年,天特别热,好久都没有下雨,水塘干涸了,水田干裂出一条条沟,就连知了的叫声也是有气无力的,很少有旅客的小站,时不时地就会有一些衣衫褴褛的“爬车者”光顾。父亲却总是当作没看见,那些日子里父亲的笑容变少了,他总是要母亲多煮一些粥,把吃剩下的故意放在外面……有一天傍晚吃过饭,父亲带着他在站台上乘凉,一边抚摸着他的头顶一边指着前面铁路边的“爬车者”说:“孩子,水是农民的命根子呀,今年旱了100多天,许多土地都干裂了,插秧都插不进,哪里来的收成养活一家家的人呢?乡下已经有好多人饿死了。”“他们为什么不车水呢?”小小的戴桂蕊好奇地问。“能车到的水早就车完了,深河里的水也没有那么长的水车,车不上来的。”……童年的戴桂蕊心中就此埋下一桩心事——如果能让农民种田都有水,该多好呀!
戴桂蕊快乐的童年很快过去,在该进学校读书的时候,小家庭的烦恼也接踵而至。车站方圆几十里连个街镇都没有,更不要说学校了。年幼的戴桂蕊是个“好苗子”,记性特别好,可以说是过目不忘。家里的唐诗宋词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默写下来,一手毛笔字比父亲写得还要有风骨,家里所有带着文字的东西,不知道被读过多少遍了。可是父亲又何尝不知道这些呢?无奈家里的压力实在太大。
长大些后,戴桂蕊每天干完活最享受的时光就是拿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工具,一件件检修家里的家具。家里的家具都被他修理一新,时不时地还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来。有一次他去亲戚家里做客,看到他们用刀切辣椒做“剁辣椒”。过程又慢又累人。戴桂蕊突然想到,一把刀切辣椒很慢,倘若把好几把刀叠放在一起,再用一个转轴带动它们转动,是不是能切得更快?回家后他说做就做,一台切辣椒机就这样诞生了。父亲把这台自制的机器送到亲戚家,亲戚用了之后连连夸赞子骥是一个成材的料子。现在想来,当初做的那个机器或许可以叫作“料理机”,如今已走入千家万户。
14岁的时候,父亲认为绝对不能再耽搁下去了,再这样耽搁下去会毁了他的一生。终于,戴桂蕊带着父亲的嘱托和全家人的希望踏上了求学之路——来到了长沙车站的葛伯伯家。那时候正好赶上放暑假,葛伯伯告诉他可以用暑假的一个月好好准备一下,也考虑看看到底读几年级。戴桂蕊去附近的书店买了小学一年级的国文和算术课本,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把作业都做完了,邻居教书先生看到作业本的时候都不禁向葛伯伯感叹道,“这伢子神了,没上过一天学,一年级的功课两天就读完了”。也是教书先生惜才,承诺给戴桂蕊找来小学六个年级的课本,让他自学。这正合了他的意愿。夏天的长沙和火炉没什么两样,可是他却感觉不到热,每日就守在那些课本前面写写画画。半个多月后,他拿着一沓子写完的作业去找了教书先生。先生前前后后看了多次,这些作业竟然没有错一个题目,连连感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没有老师、没有学校的环境下,他竟然自己读完了小学六年的功课。神了,真是神了!”
如果说葛伯伯的邻居教书先生是戴桂蕊的第一个伯乐,那么初中的校长就是他的第二个伯乐。冷校长承诺,如果戴桂蕊能在两年半的时间里除了完成初中的功课之外,还能自学完成高中课程,毕业时就可以直接考大学。得知这个消息后,戴桂蕊激动地在冷校长面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只可惜冷校长在帮戴桂蕊报考完后连个招呼都没有打,突然离开了学校。戴桂蕊多方打听,得知冷校长去了英国,后来去英国留学时还特意寻找过冷校长,可终究没有见到。
1931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国难当头之际,年轻的戴桂蕊在湖南大学完成了3年半亦学亦教的生活,他不愿意留校,想去社会上找一份能够报效国家的工作。他被任命为粤汉铁路最年轻的工程师,也是去英国见习的候选技术人员之一。1933年,戴桂蕊登上了开往欧洲的轮船,他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来到伦敦,并先后游历了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罗马、瑞士的日内瓦和法国的巴黎,这些地方的参观让戴桂蕊大开眼界,“我们的祖国真的太落后了,一定要向这些国家学习”。
在英国,戴桂蕊度过了两年的公费考察时间。在这两年内,他考察了英国最好的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英国皇家学院,最终看中了英国皇家学院。英国皇家学院的门槛特别高,就是剑桥、牛津的毕业生也不一定进得去,但是一旦进校,学习非常自由,只要完成作业与实验,用一年半时间就可以拿到毕业证。最让他满意的是这里经常有学术讲座,邀请的都是当时世界顶级的科学家。
下定了决心,戴桂蕊开始思考自己要报考的专业,最终选定了航空系两个最好的专业——航空专业和航空发动机专业。他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由空间和丰富的图书馆藏书,利用突出的自学优势学习课本知识,再得心应手地做实验,得学分,多听讲座。
1936年,戴桂蕊留学归国,回到长沙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湖南大学拜会师长,这一年他才25岁,成为了湖南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戴桂蕊真正开始内燃水泵事业要从他1940年担任中国煤气车运营公司主任工程师说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石油供应被切断,许多汽车都因为缺油而停开,政府号召改烧煤气,这就要求对汽车进行改造。这项任务最终就落在了年轻的戴桂蕊和同事娄既亭身上。他们把控制气门的桃子轴取下来,换上一根能让气门全打开的桃子轴,然后在此基础上改进桃子轴的形状,改了三根,基本满意,于是再在汽车上加一个煤气发生炉,煤气炉的燃料就好办了,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最后他将改造好的汽车做一次长途实验,从贵阳一直开到了重庆,到了重庆后,受到当地政府和市民对待英雄般的欢迎,一路不停的鞭炮声和掌声伴随。交通部长还为这部车亲自披戴上大红花。
后来抗日战争胜利了,正当中年的戴桂蕊约上亲朋好友,一边品尝长沙小吃一边商量应该做点什么。这时,他已经创造了活塞环的一种新加工工艺,并且和弟弟、朋友在贵阳创办了一个活塞环厂子。戴桂蕊所创造的工艺和原来国内的不同,兄弟俩将这种工艺命名为涨圈环。于是戴氏两兄弟、工程师寻雪晋、周鹤楼、曾子衡五人组建了正圆活塞环制造厂。新中国成立的几年后,正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内燃机配件加工企业……这些都是后话,新中国成立后,戴桂蕊的人生就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里程。
全国解放后,国务院正式任命中共一大代表、著名哲学家李达任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任命戴桂蕊为工学院院长。此时,戴桂蕊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他是农民的儿子,又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只有解决水力机械,才能真正帮助农民解决水的问题。而水力机械实际上是要解决排和灌的问题,戴桂蕊义无反顾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农业的排灌机械创新中去。
1954年院系调整,戴桂蕊调任华中工学院内燃机教研组教授兼动力系主任、科研处处长,没过多久,再次被调整到位于中国汽车城长春的吉林工业大学任动力系主任。
戴桂蕊把自己对水力机械的信念化作了三条路。第一条要立法。1962年4月16日,在全国政协三届三次全会上,他联合其他委员提交了105号提案《为建议考虑就全国调整期内,在农机部内设立农田排灌机械局专责主管全国排灌工具机械,排灌动力机械及自动排灌机械的科学研究及设计制造等业务,期以逐步建立适合国情的农田排灌机械体系,逐步地、踏实地提高我国农业抵抗水旱灾害,保证农业丰收的物质力量案》;第二条要解决农用内燃机的“粮食”问题,汽油和柴油虽然好用,但是费用太高,而且会越来越高,要创造农民方便使用而且用得起的内燃机;第三条要把内燃机和抽水机统一起来进行简化,并给这种基本只是一个圆筒的简易抽水机械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内燃水泵。
戴桂蕊撰写的有关内燃水泵的文章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1956年他奉命组建中国第一个内燃水泵研究小组,全力以赴进行试制与研究。他首先从理论上解决了内燃水泵的可能性,撰写的关于内燃水泵理论的著作得以出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戴桂蕊带领着团队研发出了一个可以用煤气作为动力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内燃水泵。
周恩来总理听到了这个好消息,亲自来到实验室看望了全体工作人员。戴桂蕊教授的这项研究荣获1958年全国最高科技发明奖,当时全国获得此荣誉的只有两项研究。
从1956年开始内燃水泵研究到1958年全国农展会获特等奖,当时的苏联、罗马尼亚、印度都相继派代表团前来学习,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排灌机械大革命》的短评……
内燃水泵的研究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没有形成最终的产品,但是研究不得不中途暂停:戴桂蕊被任命为农机部新成立的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业务副院长。
1959年,时值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严重下降,国民生活极端困难。毛泽东同志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并要求机械化问题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镇江农业机械学院(MK体育,MK(中国)前身)正是为解决这一最急迫的民生问题而成立的,学校自建校起就担负着服务中国农机发展、培养中国农机高级人才的办学使命。
1961年,在全党大抓农业的情况下,戴桂蕊为解决我国农业旱涝保收的问题,多次到南方做了排灌机械生产和使用情况的调查,并向国家科委和原农业机械部递交研究报告,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试办排灌机械专业,第二建立排灌机械研究所,第三在每省建立排灌机械专业工厂。这篇调研报告经过省委第一书记吴德转送中央后,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批示,同意其建议。原农业机械部实施,1962年在吉林工业大学试办排灌机械专业,建立排灌机械研究室。为了尽快成立,吉林工业大学还特地从无线电专业调整了一个班到研究室来。排灌机械研究室作为农业机械部的二类研究所,设有35个单独编制,科研业务由农业机械部直接领导,行政关系则由吉林工业大学具体负责。
1962年,由于缺少汽油柴油,所有的排灌机械都动不起来,只能以煤为燃料来带动。在当时的情形下,为了解决国家燃油紧缺问题,排灌机械研究室日夜奋斗,集中力量搞内燃水泵,解决动力燃烧的问题。虽然那时大庆已经发现了油田,但要想变成柴油来解决排灌问题还早,所以研究室就从大庆买燃油做实验,从管子里烧热,希望把油变成气,可惜没有什么成效。
农业机械部批文下发后,排灌机械专业和研究室可能南下的消息就传开了,时任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陈云阁求贤若渴,立刻亲自带队到长春向戴桂蕊伸出了“橄榄枝”。通过努力,1963年,原农业机械部决定将吉林工业大学排灌机械专业及排灌机械研究室成建制转入镇江农机学院。
在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排灌机械研究室,戴桂蕊主持了3个研究方向:一是内燃水泵的理论研究和结构设计;二是中低速内燃机的研究设计;三是动力水泵的研究。这三个研究方向都是针对当时农业机械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
为了完成任务,他经常带病工作,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想到一个新结构,立即起床伏案画草图,并请保姆找来技术负责人,交代第二天要画出正式工作图交给工厂试制。由于当时物资紧张,买不到好的橡胶和牛皮,为了解决内燃水泵进气阀门漏气的问题,他还拿了自己的皮鞋充当原料。
长时间呕心沥血的科研工作让戴桂蕊积劳成疾,他患有高血压、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但是仍旧抱病工作,废寝忘食,经常深夜研究设计方案。为保证科研工作的质量和进度,他还不辞辛苦,深入工厂和农村。他的遗著达39种之多。
在一个接着一个更激烈、更耗时的政治运动中,科研的工作停止了,教学的工作也停了,在书本中呆了几十年的戴桂蕊教授最终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用满腔热血深爱的祖国和农民,离开了他用自己满脑子智慧从事的科研事业。
戴桂蕊教授离开时仅仅59岁,正是可以大展宏图的年龄。在他生前的最后日子里,周恩来总理还专门叮嘱当时江苏省的负责人:“江苏有一位科学家叫戴桂蕊,他是有功的,你们要考虑他连任全国人大代表。”可是精神传回来时,戴桂蕊已经抱憾驾鹤西去了。
戴桂蕊教授毕生致力于教育科研事业,后半生更是为了我国排灌机械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贡献。弦歌不断,薪火相传,他所创建的MK体育,MK(中国)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和流体机械工程中心一直保持在国内的先进行列。
工作中,戴桂蕊教授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为我们高校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而他待人和气、平易近人,十分关心青年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又是青年同志的良师益友。
永远怀念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先生”!(作者金树德,为原江苏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