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农家孩子,懵懵懂懂努力考大学要跳出农门,而1979年高考的第二志愿让我再入“农门”,进入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学习。自那时起,我就经常耳闻高良润先生。作为194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位公费留美人员之一的高先生在中国农业机械界拥有极高的学术威望。因仰慕江苏工学院(现MK体育,MK(中国))农业机械专业的学术地位,1985年我大学毕业在企业工作两年后考入该校,攻读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硕士研究生,师从冼福生教授从事植保机械研究。植保机械是高先生的主攻研究方向,因此我能经常得到高先生的教诲。1989年我考上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高良润教授和冼福生教授及由罗惕乾、杨诗通、钱启平等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能经常得到高先生的直接指导。我在MK体育,MK(中国)学习工作7年,离开MK体育,MK(中国)后还能经常聆听高先生教诲,颇多感慨,师恩像漫长的江河,源远流长,难以尽表。伴随着时间的悄悄流逝和我自己人生阅历的日渐丰富,高先生的为人处世和博学睿智使我受益匪浅,也值得我用时间去读懂……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道德经》中有:“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其中“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寓意大智大慧,通玄彻悟,还能够保持平常心而忘形无知吗?我所认识的高先生就做得很好。
高良润教授是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作为中国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学科创始人之一,他在植保机械、排灌机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为该领域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可谓中国现代植保机械研究的鼻祖。早在1960年,高先生就和师生一道,创制植保机械喷头和液泵试验台,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试验。1978年,他又开始对国际上开创性的农药静电喷雾理论及测试技术等进行研究(我有幸于1985年开始参加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
1987年、1990年高先生分别获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授予的“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的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10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认为,50余年来,在促进中美学术和人员交往中,高良润教授为国际计划的实施和国际友谊的增进,作出了学术的、领导的和卓越的贡献,特授予其“金花鼠奖状”。
1981年,高先生当选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在植保机械学术界和产业界德高望重,但高先生能保持平常心,绝不居功自傲,始终如一地关心植保机械领域的科研和产业的发展,扶植一代代年轻人深入开展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一大批教师、19名博士和28名硕士。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认为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就不会有什么遗憾了。高先生博学睿智,其好学就是很好的例证。
高先生于1935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大学四年级时,他根据读书心得写成论文《列车配合法新建议》,提出科学、经济、实用、简便的列车配合方法,刊于《机工》杂志,并在1943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兰州年会上宣读,受到专家们的重视和表彰。1941年,他参加全国机械工程类建设人员高等考试,成绩名列榜首。1942年,进入中央工业试验所,任技术室设计组组长。他在教学中结合资料和经验,写成《木工》一书,并被评为“部定大学用书”,1942年该书由正中书局出版(1950年,由人民出版社再版,更名为《木模制造》)。1945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美研究生,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主修农业工程,辅修机械工程。高先生原来学机械,赴美后补学了农学课程,1947年6月获科学硕士学位。然后在美国万国收获机械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mpany,IHC)、伯克利(Berkley)泵厂、赫尔斯卡特(Hallscott)发动机厂实习。1948年6月回国后,在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任副教授,并在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农业工程系兼课。
高良润先生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60余年,出版或发表的教材、论文、译著、词典、手册、标准、史志、百科全书等超过2500万字,其中包括大学教材12种、学术论文180余篇。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副主任编委及其中《植保机械》主编;担任《江苏农业机械化志》副主编;由于掌握英、俄、德、日、法多种语言,他承担了《英汉农业机械名词》《日汉农业机械名词》《德汉农业机械词典》的编撰工作。高先生知识渊博,十分重视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创新,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植保机械、排灌机械、农产品加工工程以及农业机械机构和材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2006年,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试验站农药使用技术中心首席专家朱和平博士(也是高先生的学生)应邀来南京林业大学参加由南京林业大学、农业部植保机械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江苏省农业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2006先进农药应用技术研讨会”,我告诉高先生这一信息后,他不顾已近90岁的高龄,亲临会场致辞。他语调亲切,侃侃而谈,对植保机械研究历史的阐释和对植保机械未来发展高瞻远瞩,见解独到,给晚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整一天的学术交流活动,高先生都坚持参加,其学习精神和对学术的不倦追求可见一斑。
博学多才的元代人许明奎的《劝忍百箴》中有格言“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寓意学习是人生第一需要,学贵有恒,高先生的好学精神影响着我始终保持从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中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说明了做人首先要从根本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先生知识渊博,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我在高良润教授和冼福生教授等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研究植保机械,近30年来我始终坚持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实践,这让我从科研工作的懵懂渐入成熟,从科研上的浅薄变为学有所长。
高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弘扬爱国主义,注意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处处以身作则,深受学生爱戴。我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高先生已年届花甲,我没有机会一睹高先生上课的风采。第一次见高先生应该是我攻读硕士研究生一年以后,高先生到农业机械实验室时,专程到我正在准备开展的农药静电喷雾研究的试验台前。作为中国植保机械研究的学术泰斗,这位我在入校时感觉高不可及的大人物,现在就站在我的面前。刚开始我有点紧张,但高先生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学霸气,他嘘寒问暖,非常亲切地询问试验安排和工作进展,并简要指出国内外植保机械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提到静电喷雾研究的重要性,勉励我认真开展研究工作。
高先生治学严谨,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进行科研与论文工作的关键环节,他常能给予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记得1991年春节期间,我利用当时亚洲最大的排灌试验大厅开展静电喷雾试验研究,高先生亲临试验场地,关心试验进展和存在问题,指点迷津,给我以很大的鼓舞。
2005年我应主编屠予钦先生(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的指派,请求高先生为将由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农药应用工艺学导论》一书作序,高先生听后,欣然应允,然后亲自接待了屠先生和我一行几人,听取介绍后,亲自完成序作。
德者,师之本也。高先生桃李满天下,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也要为人师表,授业解惑,弟子们采摘的教学科研果实时中都融入了高先生等导师身正为范的谆谆教诲和潜移默化。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中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礼者,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规矩和规则,孔子的意思是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践仁德,全靠自己自觉自愿,别人是强迫不成的!高先生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将知识奉献给社会,在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科学普及、国际合作、社会事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斐然。
1952年院系调整后,高先生任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教授。1955年因国家迫切需要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人才,增设农业机械专业,担任农业机械教研室主任。1960年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成立后,任农业机械工程系教授,并先后任排灌机械研究所所长、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等职。
中国设置农业机械学科后,高先生为组织完成新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农业机械教材等呕心沥血。他担任全国农业机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推进全国农业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1980年年初,我校应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亚太农机网的要求,设立农业机械高级人员培训班,由高先生担任培训班主任,接纳亚非拉国家大学毕业以上程度的高级科技人员,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机械专业高级人才,增进了国际友谊,扩大了我校农业机械专业在国际上的影响。
1951年,江苏省为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知识,筹建“江苏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高先生积极参加筹建工作,并担任该会常务委员长。1957年,他又参加江苏省农业机械学会筹建工作,担任副理事长。1983年以后,高先生相继担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排灌机械学会和全国植保机械协会理事长。1990年开始他还担任了江苏省残疾人基金会理事。
高先生1952年5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五届、六届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三届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当选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我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经常听高先生谈论国家的发展情况。高先生退休后,仍一如既往地心系科教兴国伟业,潜心治学、默默耕耘,撰写有关排灌事业与三峡工程、黄河治理、南水北调、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论文,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说不要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这样就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高先生平和乐观的心态与诚实的处世哲学教会我们要“先做人,后做事”。
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先生家住南京,在学校过着“准光棍”的生活(这是高先生的一批学生的调侃用语),自己每天提着热水瓶上学校单身教工楼的三楼宿舍,生活乐观而简朴。我1992年博士毕业到南京工作后,经常和夫人带着孩子去看望高先生,高先生生活的简朴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高先生和师母住在南京鼓楼附近的女儿家,家中没有现代化的家具,摆设也很简单。2007年的一天,我因事开车经过北极会堂的公交汽车站,看到高先生与另一位老先生一起在等候公交车,我提议送他们到要去的地方,但高先生坚持说不需要,反映了年届90高龄的高先生平和、朴实的生活态度。
高先生为人真诚豁达,从不怨人忧天。多年来,经常有人谈起,凭高先生的学识和成就,早就应该是院士了。我在与高先生交往的过程中领悟到,人要学会放弃,因为人生总会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抱怨能暂时缓解烦恼和痛苦,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除,而且抱怨还会让别人难过,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更糟,所以要远离抱怨,放下就是快乐。
高先生平和、诚实、乐观处事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在高先生的熏陶下,我经常告诫自己要“换位思考,以诚待人”,不管是在教育战线还是身为公务员,我们都要认真体悟人生,因为“人”字写起来就很简单的两笔,但做好却需要一生的努力,人要活得简单、无忧,才能感到活得幸福,奢华和争权夺利难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丰富生活的内涵,一定要修身立德写人生。
在庆祝高先生90华诞之时,时任MK体育,MK(中国)党委书记的朱正伦用4个“道”来概括高先生的德高望重:为人之道真诚谦和、为师之道身正为范、为学之道淡泊名利、为校之道爱校如家。高先生在他90华诞时说“生命在于运动,寿长源自德高”,并表示自己还在努力着。高先生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处世哲学和做事规矩。至今我已经读了高先生30余年,我还将用今后的人生来真正读懂我的导师高良润先生……(文章作于二〇一一年五月,作者郑加强,时为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